“我现在就比较平淡,自己一个人也很快乐”|无性恋之声
文|玥玥子
受访人|森林
在森林的叙述中,世事似乎如露水般短暂,又如烟火般喧嚣。
然而,一个人的成长,从来难以轻描淡写般掠过。
与其说成是经历,我更愿说,这是她一个人的求索。
困惑
啊,银河——我这颗星,今夜要借宿何处?
——小林一茶
上初中时,在室友的科普下,森林对性知识有了一定了解。
初中毕业后,森林开始使用网络。她加入了一些闲聊群,喜欢在网上发言。
网络上鱼龙混杂,森林不止一次收到过陌生人发来的生殖器的图片。
面对性骚扰,森林与这些人结束了好友关系,不再联系。但对于那些图片,她除了认为它们很变态之外,没有过更多的感觉。
青春期的同学们性观念逐渐萌芽。高中时,森林曾听过班里的男同学谈论他们与女朋友开房的事。
“当时听完我就觉得很不理解,而且为什么这种事情要拿出来公开说?”
森林知道,学校有在车库里发生性关系的情侣,也有女生因为怀孕而退学,但那时的她始终没有意识到,自己在性倾向上的不同之处。
她觉得大家都是学生,发生性关系的毕竟是少数人。“我觉得别人都和我一样吧,肯定不会随随便便就干嘛的,我也就觉得,可能因为我还没碰到喜欢的人。”
但随着时间推移,森林的上网经验增加,她越来越发现,网友平时的闲聊话题离不开恋爱和性。
TA们聊起这些事,表达出自己的渴望。处在这种氛围里,森林感到不适合,不理解。
Photo by Sigmund on Unsplash
森林去找室友询问。她想知道,是不是大多数人都和自己一样没有这种渴望,而网上群聊里时常出现的主题是少数。
然而,室友大方地回答森林说,她觉得佐暧很享受。
“慢慢地,我才觉得,诶,我是不是性冷淡?为什么别人都有这么强烈的欲望,而我没有?”森林这样问自己。
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。
不过,比起一些人诸如“为什么只有我和别人不一样”的负面情绪,那时的森林并没有陷入严重的自我怀疑。
“我还觉得我这样很好,起码没有她们的那些烦恼。”
“我每天看她们为情所困,感觉有点不对劲,也不会是觉得,自己这样很不正常,或者‘我是不是应该和她们一样去试试,说不定试试就喜欢了’之类的。我就反而觉得很坦然吧!”
后来,在无意中,森林在微博里看到“无性恋”这个性倾向,她发现自己就是这样的。
在搜索了一些相关资料并加入了无性恋的网络群聊后,她逐渐确定了自己的性倾向。
“加入社群以后就觉得,果然是有和我相同的人,聚集在一起,也有话聊,觉得聊一些恋爱以外的话题很舒服。”
Photo by isaac sloman on Unsplash
墙壁
无需喊叫,雁啊不管你飞到哪里,都是同样的浮世。
——小林一茶
在看日剧《17.3关于性》时,森林看到剧中的女生无法喜欢别人,也无法对别人产生兴趣,在被男生亲时还吐了。
森林觉得,她好像看到了自己。
她也曾与一个网友发展感情,但后来因为性观念的分歧,这段关系很快就结束了。
森林说:“我发现自己完全没有感觉,而且对方特别想与我发生关系。
“我和对方说明了自己的性倾向,对方显然不是很愿意接受,但是表示我可以用其他部位代替,只要能让他舒服就可以。
“我说不行。我始终理解不了他们的这种渴望,我感觉很窒息,最后也散了。”
森林觉得,向有性恋的人解释她自己的性倾向很困难,她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有性恋的人。她感到自己不太能适应这种亲密关系。
森林还发现,不只是自己,还有一些有浪漫倾向的无性恋者,在与对象相处的过程中也存在问题。生活中,森林没有向亲朋好友提起过“无性恋”这个字眼,只是表达了自己对这方面没有很大兴趣。
森林回忆,那些人会一直说“以后你肯定要结婚生娃,你应该好好工作,以后嫁个好人家”之类的话。
那些发言让她感到窒息,因为她根本不想。亲戚还会急着给她介绍相亲对象,但是她直接拒绝了。
面对催促,她只能说着,她目前没有这个想法,现在年龄还小,以后再说。
Photo by Wesley Tingey on Unsplash
破壁
在盛开的樱花树下,没有人是异乡客。
——小林一茶
森林说,自己是对朋友是有“占有欲”的。
她觉得自己在知乎上看到的一段话,对此描述得很准确:
“因为她在我心中占了最重要的位置,我也希望我在她心里占最重要的位置。
“如果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她最好的朋友,我又发现她对另一个女生对比我更好,我会因为自己把她当成最好的朋友而悲伤。”
然而现实中,森林的朋友似乎总是与她因各种原因渐行渐远,有的是因为总不守时,有的是因为背叛。
森林不喜欢不对等的感情,遇到背叛,她会直接放弃挽回。
回忆起与朋友关系的破裂,森林直言:“难过肯定有啊,但是,既然都这样了,为啥还要继续委屈难过?”
Photo by Jackson Simmer on Unsplash
那时的森林对感情仍有所依赖,但后来她学着放下。
“我现在确实对朋友,也没什么需求了,可能因为长大了,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扛过来的。”
森林说,她现在心目中的理想关系是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,朋友是可有可无的、“锦上添花”的存在。
一个人很独立,一个人生活很自由,人和人之间交往有其意义所在,但如果没有朋友,自己也可以“很美丽”。
森林觉得,自己对人的评价就是人,而非性别——“哪能一杆子打死所有人”。
她想起之前自己在朋友圈中发过的张小娴的文字:“能把你认出来的你的标记不在你身上,而是在我眼里。”
森林很注重与朋友之间精神上的交流。她觉得现实中因为有物质的连接,沟通时反而无法那么畅所欲言,而在网上,这种物质上的连接很少,精神方面的交流也更深入。
“反正又不是要肢体接触啥的。肢体接触达咩(日语词汇的中文谐音,可理解为“不行”“不许”等意思),就是思想的交流!”
森林和别的圈子的网友们提起过无性恋这个性倾向,并给TA们做了科普。她发现TA们还是可以勉强理解的。
还会有网友在听完森林的科普以后,发现自己也是这样。比如,最近森林又在网上发现自己的一位网友也是无性恋,这让她感觉很好。
后记
夏日之山——每走一步,海景更阔。
——小林一茶
经历了对身份认知的困惑,面对着外界的误解,遭遇过观念的分歧和背叛……好在,过往的经历只是让森林不断认清自己,变得更加独立、豁达和坚强。
采访最后,森林和笔者说:“我现在就比较平淡,自己一个人也很快乐。”
Photo by Morgan Sessions on Unsplash
END
往期回顾
赞赏作者
觉得文章不错的话,欢迎给作者玥玥子打赏噢!您的赞赏将全额且直接由作者本人接收!
注:您的赞赏是您对作者的自愿赠与,不经过机构账户,因此不列入机构财务公开的范围。
科普时间
浪漫倾向(Romantic Orientation)
无性恋社群中的一部分人经历浪漫吸引并期待浪漫关系,TA们经常使用“浪漫倾向”一词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和关于关系的期待。
和性倾向(Sexual Orientation)类似,浪漫倾向最常被表达为浪漫吸引的性别方向(Gendered Direction)。
具体而言,浪漫倾向包括无浪漫倾向(Aromantic)、泛性浪漫倾向(Panromantic)、双性浪漫倾向(Biromantic)、同性浪漫倾向(Homoromantic)、异性浪漫倾向(Heteroromantic)等等。
无浪漫倾向(Aromantic)
这是浪漫倾向中的一种,在无性恋社群中常被简称为“aro”。
无浪漫倾向者从不或极少经历内在的浪漫吸引。TA们通常满足于友谊等浪漫关系以外的关系,或者以一种不符合社会常规期望的方式经历浪漫关系。
无浪漫倾向者可能处于性倾向光谱中的任意位置,且无浪漫倾向与无性恋没有必然的联系。
但和无性恋类似的是,无浪漫倾向和有浪漫倾向之间也存在灰色地带,而不是非黑即白的,更适合理解为一种光谱。
资料来源:
无性恋能见度和教育网络(The Asexual Visibility and Education Network,AVEN)
https://www.asexuality.org/?q=general.html#def
http://wiki.asexuality.org/Aromantic(AVENwiki)
圈内文化
黑戒
一些无性恋者会在右手中指戴黑色戒指以表示身份。戒指的材质和具体设计不重要,只要大体上是黑色即可。
朴素的黑戒也与代表无性恋和无性别(Genderless)的圆形符号⚪(unicode编码:26AA)相符。由于黑色是常见的墨水颜色,这一符号也常常被使用黑色。
黑戒作为无性恋符号,起源于2005年AVEN论坛上的这一讨论贴:
https://www.asexuality.org/en/topic/76607-black-rings-and-other-ways-to-show-asexual-pride/
资料来源:
http://wiki.asexuality.org/Black_ring(AVENwiki)